科學-技術與社會
科學史可以怎麼讀:從閱讀科學史反省知識架構的嘗試
開學不久,與教育學程的同學談到每位學習者心中都應建構自己學科內容的知識架構(framework)。大家都同意,學習者擁有知識架構,有助分辨各種資訊之間的關係,進而形成知識,並賦予知識一種切身相關的意義。 (相關連結)
科學史中的先天後天之爭
「龍生龍,鳳生鳳」。雖然龍鳳都只是神話動物,但是龍鳳及所引出的「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俗語,揭示了生殖與遺傳的生物現象。對照之下,「孟母三遷」意味著孟母了解環境對於教養的重要性。如果說「龍生龍」代表了一種強調先天(nature)的重要性的觀點, (相關連結)
博物館裡的牛
我們在悶熱的四月天,氣喘吁吁地終於走到位在太平山麓,正在慶祝創立20周年的「香港醫學博物館」。這家成立於1996 年的私人博物館,我們久聞其名,早在開幕之初,《醫望》雜誌的王浩威醫師就造訪及報導過,文章結集在《醫生的意外旅程》,最近又收在《沈思的旅步》重新出版。 (相關連結)
彩色包裝下的灰色萬物
在 6 月畢業季前不久,我應台灣大學「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課程計畫邀請,跟同學分享食品安全的看法。之前我對該計畫所知有限,因為這類號稱跨領域,宣稱幫同學人生加值的課程很多,但對他們如何知道我感到好奇。 (相關連結)
罪犯的容顏 ─ 早期犯罪學與體質人類學的一章
捷運隨機殺人案的兇手鄭捷在死刑定讞之後,法務部以很快的速度執行死刑,引起了許多爭議。其中批評論點之一就是,我們都還不了解鄭捷犯案的動機,難道不應該先好好研究釐清,以便找出哪些因素有可能促成隨機殺人案件的發生,並據以擬訂預防的政策。 確實,從案發以來的討論中, (相關連結)
墳墓街上的醫院
最近參加香港醫學博物館為慶祝 20周年舉辦的系列活動,有機會進入位在上環普仁街,金碧輝煌的東華醫院大堂,聽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主任袁國是演講「鼠疫、上環太平山區與十九世紀東華醫院」。雖然聽不懂粵語,但是有香港大學吳易叡教授的同步翻譯,再加上投影片的照片與文字, (相關連結)
達爾文革命?!。
?!。 達爾文的確不是什麼新鮮人物,讀者或許已不再對他感到好奇(問號)與驚訝(驚嘆號),甚至覺得他不過就是課本上的固有資訊(句號)。但是,我希望今天能提供大家從歷史與文化的視角重新思考達爾文革了什麼命,從另外一扇窗看看熟悉的科學。 (相關連結)
小公主、豌豆公主與公主病 ─ 那些敏感的身體啊
「你小時候喜歡玩沙坑嗎?」一個朋友前幾天突然跑來問我。當然不喜歡,開玩笑,記憶中公園裡的沙坑永遠都髒兮兮的,與狗屎是同義詞。「那你小時候喜歡吃包子嗎?」過兩天他又古古怪怪地冒出一句。夠了,到底怎麼回事?他才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的小孩3 歲剛上幼兒園一週, (相關連結)
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 ─ 談「景觀」的多重身分
讓科學說中文不容易,除了科學知識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之外,更有任何學科翻譯工作都會遭逢的語言對應問題。翻譯時,若碰到容易定義的科學新概念,問題倒也不大,譬如absolute zero 直接譯為「絕對零度」,organelle 譯為「細胞器」, (相關連結)
醫生的兩難 ─ 蕭伯納眼中的醫生與醫療專業
一些經典的電影橋段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也充滿著科技、醫療與社會的元素,例如歷久彌新的經典歌舞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這部電影是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的代表作,也是影史中最受歡迎的歌舞片之一。一位法國朋友便說, (相關連結)
讓自然自己說話?客觀、中立與理性
如果你有機會問大學生,科學是什麼?很可能你會得到如下的答案:「科學是客觀的」、「科學是中立的」、「科學是理性的」、「可被驗證的」、「可重複的」等等。如果你有機會到網路言論世界遊歷一下,你會發現很多的爭論, (相關連結)
惡紫之奪朱?「灰色食品」的科技與社會
我不是食品科學家,也不研究飲食文化,但這一兩年的食安風暴讓我有機會以科技與社會研究者的身分參與討論,分享食品管制的觀察。在文章中,我指出處理食安不能全靠科技,也需要社會反省。一味把科技從社會切離,甚至使它們對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更因為把這些問題看作獨立事件, (相關連結)
安慰劑效應的研究史
醫療人員給予罹患生理疾病的病人毫無療效的假藥,但欺騙病人說這是特效藥之後,病人病情卻出現明顯的改善。這種似乎違反科學醫學基本原理的奇特現象,稱作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相關連結)
科技出演,藝術家注意!
最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一個人形機器人的身影。它一身純白色流線圓滑的外表,張著一雙圓圓的眼睛,足蹬兩輪,還號稱可以判斷你的聲調表情,做出符合你當下情緒的回應。官方網站開門見山,說它能做的其實不多:「不擅長清潔打掃,不適合煮飯燒菜,也沒有超強的能力⋯⋯但它能說話, (相關連結)
沙利竇邁悲劇半世紀
發生在五十餘年前的沙利竇邁(thalidomide)悲劇,可說是20 世紀最著名的藥害事件,真相揭發時引起媒體很大的轟動。這一悲劇事件導致歐美乃至全世界許多國家修訂新藥物上市許可的試驗流程與安全標準,對於藥物管制規則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連結)
食安十日談 ─ 科技與社會治理的遊戲規則
食安危機暫息的某天傍晚,幾個朋友約在某人家中小聚。沒有客套,大家下班後各自前往,或談 2014 年掀起食安危機的混油案審理進度,或談茶飲店茶葉原料來源不實與農藥殘留的連鎖恐慌,或談無所不在,宣稱標準與食用級相同,流竄在胡椒粉與制酸藥中的工業用碳酸鎂, (相關連結)
大用小用或不用?身體檢查與儀器檢查
近代醫學的發展,除了醫學理論的轉變、外科的興起,以及現代醫院的建制之外,與過去醫學最主要的不同是各種檢查診斷和治療工具與儀器的出現。無論是早期的產鉗、聽診器、電擊、X 光、超音波, (相關連結)
感官世界 ─ 食品安全、信心危機與「標示不清」的身體感
2015 年,新春,看著電視的食安新聞,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話題已經從劣質油品轉到一家知名大廠的政商關係,但評論者的手法和言語卻與幾年前檢討塑化劑的差不多,不外要求政府出面處理,為民眾把關,口味重鹹,態度激動。 對政論節目與名嘴文化已有學者批評,在此不論。 (相關連結)
實證醫學與降落傘
創刊於1840 年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簡稱BMJ),是頂尖的醫學學報。但是在2003 年,它卻刊出了一篇「搞怪文」,標題是〈以降落傘預防重力導致的死亡與重大創傷:隨機控制試驗的系統回顧〉。 (相關連結)
瞧,人這部肉做的機器
1747年,法國啟蒙哲學家拉美特利(La Mettrie)發揮笛卡兒心物二元論哲學,發表了《人是機器》。當代美國認知科學家與人工智慧專家,也是科幻電影〈2001 太空漫遊〉顧問的閔斯基( Marvin Minsky),把人腦直接稱為肉做的機器。以科技的觀點, (相關連結)
木棉道‧道木棉
曾經任教的國中坐落在宜蘭山腳下。沒有圍牆的校園面對著青山,只有兩棵挺拔的木棉樹標記著校門口。宜蘭的生活適合發呆,在課餘閒暇時我常呆望著校園裡的景致,像是看著有些魔幻色彩的默片:細潤無聲的霧雨、飄然而至的鷺鷥、趾高氣昂的孔雀,還有木棉樹上剎那盛開又凋落的木棉花。 (相關連結)
傳染病與政治經濟:從伊波拉疫情談起
這次在非洲爆發的伊波拉(Ebola)疫情來勢洶洶,除了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造成四千多人死亡之外,美國疾病管制局在9月中旬估計,如果未能實施有效的檢疫措施,明年(2015 年)1 月中旬可能會有高達140 萬人遭到感染。 為了因應急遽升高的疫情, (相關連結)
「STS 四不」終曲:STS 不是史諾的「兩種文化」
之前在兩篇文章中談過三不,分別是〈STS 四不首部曲:STS 不是科普也不是科技與人文大師對話〉(2011.06)與〈STS 四不之二:STS 不是環境保護〉(2012.03)。今天,就讓我們談談TS 最後一不:STS不是「兩種文化」。 (相關連結)
醫學人文三問
「醫學人文」是個聽起來充滿承諾卻又眾說紛紜眾的名詞,它是醫界面對問題時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有時也是社會對醫界有信任危機時提出來的反省內容。 「醫學人文」浮現於各種情境,種類變化多端,令人不禁納悶它倒底是甚麼。例如,早在1980 年代即有學者認為,醫學科技發達, (相關連結)
遇見第50 百分位的男假人
《遇見100 % 的女孩》是村上春樹一本短篇集中文版的書名,在〈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100 % 的女孩〉文章中,村上春樹描寫他在原宿的一條巷子裡,和一位100%的女孩擦肩而過,而我則是在一個秋日午後,在日本名古屋的「豐田技術博物館」裡, (相關連結)
永生不死的細胞
「癌細胞殺死了亨麗耶塔‧ 雷克斯(Henrietta Lacks, 1920 - 1951),但也讓她永生不死。」這是2010 年一篇報紙的標題。嚴格說來,雷克斯並沒有永生,永生的是她的癌細胞。雷克斯活在人人聞癌色變的年代裡,醫學界對付癌症的方法還相當少, (相關連結)
風聲與耳語 ─ 戰爭與科學的神話與現實
最近整理講義,發現我在大學部的「科技與社會導論」課程內容與以前有許多不同。記得十多年前剛教授這門課時,我用一些思考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的文獻,例如林俊義在《科學中立的神話》(自立晚報,1989)裡的文章。我也讓同學討論1980 年代蓬勃興盛的軍事科普, (相關連結)
落山風與洋蔥田
一位在恆春旅遊醫院服醫療替代役的年輕朋友,不辭路途遙遠,帶給我一大袋車城特產的洋蔥。 「洋」蔥,顧名思義並不是本土的產物。原產於中亞或西亞的洋蔥,栽培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紀念碑上,就有洋蔥種植與採收的圖繪,16 世紀傳入美國,17 世紀傳到日本。 (相關連結)
看台灣的高度,做STS 的角度
在大學部「科技與社會導論」課裡,我常用田野調查當期中報告。這個被戲稱為「校園找碴」的作業, 它的構想沒有太高論調,只是運用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想法,只是運用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想法,對生活周遭現象做具體的了解與分析。 這個作業每學期的規畫不同。 (相關連結)
宇宙飛船地球號的永續發展
21 世紀是個「永續的世紀」。媒體中經常可見各種永續發展議題,譬如永續經營、永續校園、永續企業、永續林業、永續海洋、永續材料、永續消費、永續能源政策、永續生態旅遊等, (相關連結)
卿本佳人 ─ 〈風起〉與戰爭論述
在冷冷的冬夜,我騎上摩托車,去附近電影院看動畫名導宮崎駿的〈風起〉。對看著〈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等一系列吉卜力工作室出品,既富想像又深具內涵的作品長大的我們來說,這部暌違 5 年又宣稱是大師封鏡之作的電影,意義重大。 一如大師過往作品, (相關連結)
哪種理盲更值得擔心
無論是「科學史」或「科技與社會」課程,經常與同學討論「科學課」之外何處可見科學。當然,理解何處可見之後,便會繼續討論所見為何?其實,在各種媒體流動的種種科學訊息,早已成為學生進入專業之前的先備知識,或至少是先備印象。若以終身學習的精神來看, (相關連結)
世事似機,人生如戲—人與機器的生命敘事
今年暑假藝文界有兩個事件,擾動被低迷經濟與政治紛擾籠罩的苦悶台灣。如8 月分《PAR 表演藝術》呈現的,一件是舞台劇創作者李國修的英年早逝。雖然在2011年底他宣布暫別舞台時,大家便覺得他的病情不樂觀,但知道這個訊息時仍舊感到錯愕惋惜, (相關連結)
牙醫的誕生
醫學社會史與文化史自1970 年代以來蓬勃興起,針對醫學各面向、各領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然而,牙醫史是個顯著例外,專業研究成果很有限。這樣的情況到1990 年代末期才有所改變,牙醫史重要研究著作開始出爐,研究焦點則是18 世紀法國。為何如此? (相關連結)
文明病、文明人與文明生活—談過敏
隔壁理髮店的老闆娘是一個很古錐的阿嬤,每次我們帶小孩去剪頭髮時,她總愛逗小孩玩,捏捏圓圓臉,拉拉肥肥手。每次去,不知為何總會出現同樣的對話:「這是第一胎歐。你們要多生幾個啦,這樣小孩長大才末孤單、沒伴。」「不行,不行,帶一個就已經忙翻了,沒力氣再養一個了。 (相關連結)
常態科學解謎與拼圖式創意
我在大學部與研究所開設過「科技與社會導論」課程。對很多人來說,經過這幾年國科會與教育部的提倡與支持,比方說邁向第二個十年的本專欄,這些課程在各大學的接受度似乎愈來愈高。。但或許是在研究型大學開課的關係,我的學生多半愛聽社會批判,較少用類似角度思考科技活動。 (相關連結)
台灣科學家如何看待科學與宗教:林朝棨與「進化神學」
老師,暑期營隊是否能幫忙上科學與宗教單元? 學期結束,外系學生邀請擔任暑期營隊講師。我好奇,學生怎麼對科學與宗教這個議題情有獨鍾?這不是第一次了,過去幾年,只要課程中有這方面的安排,科學與宗教總是學生首選的報告題目之一。 只是多年來,無論學生為何青睞, (相關連結)
熱帶醫學的創建與未來
台灣醫學界以及對台灣醫學史略有涉獵者,對於「熱帶醫學」(tropical medicine)一詞不會感到陌生。畢竟創建倫敦熱帶醫學校, (相關連結)
標準的藥物,不標準的世界—藥物開發與法規管制下的副作用論述
診間裡常聽到這句話:「醫生,這個藥有沒有效,有沒有副作用?」 這句話乍看之下不難懂。病人希望藥到病除,多一點負擔,少一點功用都不行。但即使醫師已經解釋過藥物的可能影響,病人有時在領藥後還會跑回來再問一次,因為藥袋上會印上這個藥的功用與副作用, (相關連結)
從歷史看科技成敗得失
歷史有何用途?常見的答案是:論古今重要人物成敗,由此記取教訓。隨著20世紀史學研究的領域與方法大幅擴大,史學研究旨趣早已超過這樣的傳統看法,但成敗得失的論斷仍舊是史學研究的重要部分。論斷歷史功過並不容易,如果把對象由人物改為科技,那要如何品評? 今年3 月, (相關連結)
陌生人的醫療
當代的醫師常會感嘆,病人權益意識高漲,醫療糾紛日多,醫師越來越難為。病人與家屬也常會抱怨,醫師選擇性地提供訊息,一般人難以穿透專業語言的屏障,更難以洞察醫療措施是否合理,內心充滿了疑惑。有時甚至抱怨醫師缺乏醫德良知,做出有害病人的醫療行為, (相關連結)
科普是否可能成為隱性的社會控制
近日讀書,讀到「科普是否可能成為隱性的社會控制」這句話。短短幾字,卻讓人咀嚼再三。原來,若從負面角度發問,科普除了不該只是科學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外,還蘊含著更基進的反省意涵。 在台灣社會大眾心目中, (相關連結)
醫療專業化的曲折道路
專業的興起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而醫學則常被認為是最古老而典型的專業。歐洲在中世紀建立大學以來,醫學就是大學的一門學科,然而醫學成為一門專業卻是19 世紀後的產物。19 世紀之前, (相關連結)
還我青空—空氣汙染與健康
2012 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典禮展開歷史回顧,在工業革命高聳的煙囪、濃濃的黑煙裡,勞工辛苦打造的5 個鋼鐵巨環緩緩升空。21 世紀的英國倫敦,碧空如洗,觀眾可以仰望女王從高空跳傘進場。而4年前的北京奧運,嚴重的空氣汙染引發各界疑慮,為即時改善空氣品質, (相關連結)
通信研究與瘧疾傳染方式的發現
近年來,在線上閱讀文章、下載資料或藉電郵與其他研究者交換資訊和意見,可說是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活動。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書信往返是研究者交換訊息的主要方式,例如, (相關連結)
E5、BiDil®、Warfarin與製藥年代的族群
炎炎七月, 是台灣的生技月( B i o - Taiwan)。這個由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主導,結合研討、展覽、企業宣傳與行銷的整合型活動,至今已邁入第十屆。從當初僅有百餘個攤位,到2011年時已逼近一千,內容也分化出各種論壇、閉門磋商與會員獨享活動, (相關連結)
科技與身體—運動、藥物與輔具
今年倫敦奧運中國游泳選手葉詩文表現突出,在四百公尺四式混合賽項目,以破世界紀錄的四分二十八點四三秒成績贏得金牌。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在締造佳績之後,體壇馬上出現她使用禁藥的暗示與懷疑。其中最受注目的, (相關連結)
從醫療史談實證醫學的小危機
1996年台灣開始推展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實證醫學以流行病學和統計學的方法,企圖從龐大的醫學資料庫中嚴格評讀、綜合分析找出值得信賴的部分,並把所獲得的最佳文獻證據,應用於臨床工作中,使病人獲得最佳的照顧。 (相關連結)
文以載道?標準論文開出的知識、社群與社會
在研究所我帶過「研究方法」的課。課堂裡我與另一位主持老師以研究計畫撰寫為授課主軸,並參考一些兼具啟發性與實用性的讀物,例如謝國雄主編的《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與畢恆達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版)等。而在原理原則外這個課也佐以案例分析, (相關連結)
「補不足」之外—公民核心能力中的科學素養
教育部顧問室這幾年推行中程個案計畫,其中有個計畫名為「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核心能力鎖定五大素養,即:倫理、民主、科學、美學、媒體素養。在這先不論為何鎖定這五大素養,只打算從歷史切入,簡要勾勒科學學習多元視角的發展軌跡,以供當代關心科學學習的朋友參考與指教。 (相關連結)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除了常被詬病的SCI/SSCI之外,生醫研究者對於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 IRB)也不陌生。理論上,研究者在進行任何與人體有關的研究之前,都要把研究計畫內容送到IRB接受審查,確認研究方法是否適切, (相關連結)
人機關係的身體學:符號交換、物我互動與感官開發
去年某智慧型汽車繼「智慧讓科技有了體溫」之後,再推出機器與人的廣告,以「車,開始了解愛」為主題。文案指出智慧車預先設想與守候,展現遠見,擁抱愛的初衷。廣告中心是機器人引導女孩乘車的景象。機器人如母親一般撫摸女孩,女孩也報之以微笑,幸福盡在不言中。 (相關連結)
器官移植的供需論述
近年關於器官移植的討論,國內外最常聽到的一個說法就是:器官供應嚴重不足。常識判斷這個說法相當有說服力:醫院裡有許多排隊等待移植的病人,其中不少人會因為等不到器官而死亡。因此,移植器官的供應確實嚴重不足,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器官真能達到供需平衡嗎? (相關連結)
STS四不之二—STS不是環境保護
國內STS研究的推手之一,陽明大學STS研究所的傅大為教授曾說:「STS不只是在作一般基於生態科學的『環保與生態』研究,而是充實之以STS的各種問題意識與理論反省,包括也會問題化生態科學本身。」問題化生態科學,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 (相關連結)
有力檔有不有力—知識傳授的技藝
上課聽演講這件事可能是相當違反人性的。試想,一群人安靜地坐在一個封閉空間裡聽一個人在台上講話,短則50分鐘,長則兩、三小時,要能維持注意力,若沒有好萊塢電影的情節,內容又不會挑起人的激情,恐怕就得有十八般武藝了。 道具很重要。有人說, (相關連結)
旅館鑰匙、瓶中船、象牙球與奉茶小童—在技術物中體會STS
過去幾年參與教育部的新興領域計畫,有機會聽到許多精彩的STS介紹。其中,為說明這個領域的獨特觀點,講者往往以一些典範性的案例闡釋。比方說,行動者網路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 (相關連結)
博物館與現代科學的興起
今天在台灣談到博物館和科學的關係時,大多數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它的科普教育功能。博物館的主要訴求似乎就是以模型、影像乃至電腦裝置,用聲光效果和趣味化手法吸引參觀者,設法把艱深的科學知識以淺顯的方式傳播給一般民眾。一般人大概很難從博物館聯想到最先進的科學研究, (相關連結)
公道揮不去的惆悵—在歷史中的戰爭與人體試驗
1970年代後期開始,一些團體聲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徵用台籍士兵的行為,原住民Sniyong(1919-1979;日文名中村輝夫,漢名李光輝)就是一個例子。Sniyong在戰爭時被徵入義勇隊,在1944年夏季派往印尼,此後音訊全無。 (相關連結)
生命如同機器? ─ 現代醫學的生死觀
已臻從心所欲不逾矩之齡的英國女作家珍米勒(Jane Miller),最近出版了一冊散文《瘋狂年歲》(Crazy Age ),記錄她對老年的體驗與反思。 珍米勒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對現代醫療的使用也愈來愈頻繁:她雙膝都換了人工關節, (相關連結)
科學問題還是政治事件—1965年台灣進口沙克疫苗風波
在1950、60年代的台灣,夏季時家長深怕家中幼童有發燒現象,因為一旦發燒,常出現雙足無法行走的併發症,這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又稱「小兒麻痺症」)的典型症狀。台灣地區自1955年通報小兒麻痺症,1957年少數的開業醫師或醫院自行進口於1954年發明的沙克疫苗, (相關連結)
跨領域的永續挑戰:研究型大學的教學卓越
今年4月,眾所矚目的高等教育大型補助計畫—「邁向頂尖大學」,也就是一般所稱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的審議結果公布。跟2006到2010年執行的第一期計畫相同,在30個申請學校中有12個學校雀屏中選,獲得從2億到31億不等, (相關連結)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隨便問一個大學生:「什麼是科學?」答案八九不離十都是「科學有方法」、「可以用實驗證明的」、「可以重複的」等。可見近代科學社群所打造的形象頗為成功。事實上,在科學革命的年代,科學方法的確是相當核心的問題, (相關連結)
「STS四不」首部曲:STS不是科普也不是科技與人文大師對話
STS是什麼?2007年教育部「補助推動大學校院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要點」,以負面表述簡要勾勒了STS的研究取向。本文嘗試進一步說明其中的第一與第二條原則,即:STS不是科普,以及STS不是在做人文與科學、高僧與大科學家之間分庭抗禮的傳統「對話」。 (相關連結)